大山深处 —2019的助学故事(中)
(三)
记得还是春季学期,去了一个叫沟河北的山区教学点。开车在山里绕了可能一个小时,盘山公路能够看到山里很美的景色。学校的平房当时正在重建,学校暂借村里一农家院上课。
学校有50多名学生、七位老师,居然还有两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本科毕业生。农家院房间不大,窗户上挂个小白板凑合着开课,好在学生不多。
我问校长有啥困难,校长说桌椅坏的多,新校舍盖好了有可能想换新的。我想如果当年申请天津卷烟厂的捐款,领导们肯定会支持。我让校长放心,房子竣工之后我们会准时将桌椅送到学校。
每次去学校,最喜欢看到学生们无拘无束的玩耍,想起我们小时候也是如此。父母在“艰难探索”时期内心有多苦,小孩子一概不知道,每天就是跑出去上蹿下跳的。
课间与老师们座谈,六位教师加一位幼儿园老师,长期坚守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,出去一次也是很难。看到这条件,问起老师们怎么吃饭?老师们说是大家交伙食费自己做饭。真是被她们的付出所感动,我掏出带着的所有现金,留下200元回去加油,剩下几千全部捐给了老师们,算是感谢老师们,作为伙食补贴吧。
八月,天津卷烟厂捐赠的桌椅如约送到学校。
秋天,校长来电话说:山里的红果熟了,希望能有时间去摘红果。我答应了,但却始终没有时间再去看看,一晃已到庚子夏季,愿山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一切安好。
今年的教师节,天津卷烟厂助学方案中已经确定要慰问沟河北的教师。
(四)
九月,为奖励镇原教师项目与基金会监事长朱筠又去了镇原。这次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捐款,为老师们做了一批礼物,重点是奖励中学九年级教师。我俩顺便再考察一次镇原,确定今后的项目计划。
回想起来,行程还是安排得太紧张,来去匆匆的一天开车跑了几所学校,典型的走马观花,以后再去一定要有充裕的时间。
十多年来,我感觉在会议室里面的座谈还是有局限性,老师们也没有机会说话,就是说了几句也是表面上的客气话。熟悉我们的校长都了解基金会的运作模式,见面了就直接说困难,特别具体,数字精确最好。因为学校的困难,就是我们的项目。没有项目,基金会就没有生命力。
在此,困难不等于贫困。
2019年的这几次学校考察让我们回来研究讨论许久。
面对不同的地区,我们应该怎样做?
硬件补齐短板容易,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应该是个“慢功夫”。
如果可能,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们看到“外面的世界”也是我们最希望实现的助学项目。
这次作文竞赛镇原的六年级学生获得第一名,我们与她本人通电话,她说家里有12只羊,她放学后有时间了会去放羊。
我问她“你马上就要去镇上读初中,住宿了一周回来一次,家里谁去放羊”?她默默的不说话了。
宇童教育机构的回玉华博士了解她的情况后,资助她今后初中三年的生活费。我们想这样的学生应该有机会安排去西安,看看博物馆和大学。
镇原距离西安三个小时车程,庆阳今年已通高铁。寒暑假,可以分期分批的将各个学校的优秀学生接到西安参观大学与博物馆,往返几天的时间,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。
“从乡村第一次走出来,是非常关键的一步”!我们活动的策划需要考虑到受赠人衍生的情感。
在西安北站与朱筠分手,直接去了成都,与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刘海峰及其他工作人员汇合。为了与宇童教育机构合作的藏袍项目,我们要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捐赠藏袍。
(五)
说到藏袍,我们必须感谢海外留学生,因为藏袍的捐款都是事业有成的华人留学生捐赠的。组织者是宇童教育机构的回玉华博士。她是宁夏银川考出来的留学生,现如今是一位科学家。
几年前经回玉华博士银川的一位朋友介绍,认识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学校的一位女老师。当时我们想的比较简单,觉得藏区孩子们肯定更需要读书,那就捐赠图书角吧。
宇童教育发出募捐函,华人留学生们纷纷捐款支持。没想到这是我们执行图书角项目最艰难的一次。
图书、书柜发货汇总到成都,委托进藏物流专线运输。
11月藏区早就下雪了,从成都到学校,近800公里,山高路远,皑皑白雪,据说物流车跑了11天物资才到学校。看了现场发来的照片,感觉我们是在城市里听“康定情歌”长大的,真是太不了解藏区了,由此也促成了这次筹备很久的甘孜考察。
图书角捐赠之后,有一天,在藏区老师发的照片中看到学生们都在操场看书、老师们也在操场上批改作业,我就问老师冬天为什么都在户外?
老师说:“操场暖和”,我听了还是不明白啥意思,以为她开玩笑。
她说:“藏区学校冬季没有取暖设备”。
没有取暖设备?!这是我们没想到的,藏区住宿学校怎么会没有取暖设备呢?老师说确实没有。学校教室与宿舍里都没有烧煤或电取暖设备,不能使用任何电器。冬季有太阳的天气,户外比室内温度高。
老师说:“实际上对于学生们来说,藏袍比图书更重要。”
藏袍?!这个过去只是在电视图片里看到的画面,今天很实际的需要我们研究了。
藏袍是藏族特有的服饰,尺寸宽大,皮毛厚实,据说穿藏袍腰带很重要,怀里能放很多东西,相当一个行囊。
老师说:“藏袍白天抵御风寒,夜里当作一床被子盖”。
既然藏区学生有需求,那就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吧。回玉华博士又开始募捐藏袍的资金,2017年就捐了400件。我们联系了甘孜当地的藏袍服装加工店,开始藏袍的制作。
藏袍项目捐赠了三年,2019年我们终于下决心进藏考察。为给基金会留存专业的影像资料,特约摄影家海峰同行,请他拍照留存。
行程一周。前往甘孜的路上,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,大家都开始有缺氧的感觉,海峰老师由于平时健身,肺活量较高,开始吸氧补充,好在后面的行程中,大家都逐渐适应了环境。
实地考察,藏区学校冬季确实没有取暖设施。全校只有一个钢炉,烧木材和牛粪。大部分学生和老师们都住校,因为学生家长很多是牧民,赶着牦牛在山里转,也都是在帐篷里生活。
我们去捐赠的学校在德格县,是歌手降央卓玛的老家。过去很多年喜欢她的女中音,并且多是藏族民歌,这次算是听着她的歌走进画框里了。
看到学生们穿上藏袍挺高兴的,藏袍制作得超大,晚上都用藏袍当被子盖,也可以让小学生们多穿几年。
看着操场上几百名学生穿着藏袍大课间跳舞的场面挺壮观的。
感谢宇童教育机构的合作!
藏袍的捐赠与校服都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:高年级学生毕业了,一年级新生入学每年都需要补充。捐款年复一年的延续是个问题,捐款持续满足几个学校每年的补充,也不会是所有捐款人的意愿。
回程的路上,错过一个杂乱的路口,走错了路。远远的看到康定机场在另一个山头上。好在我们的司机李庆比较有经验,海拔4200米的山顶上又转回来了。感谢成都小哥李庆一路陪同向导,开车辛苦。
此次行程特别感谢海峰老师一路的辛苦拍摄,为基金会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。
海峰老师(左一)